栏目:bu 查看: 9
不耻:不以为耻辱;下问:降低身份请教别人。
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。形容虚心求教。
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何晏集解:“下问,谓凡在己下者。”
用法:动宾式;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,形容虚心求教。
例子:在学习上,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。
正音:“问”,读作“wèn”,不能读作“wén”。
辨形:“耻”,不能写作“尺”。
歇后语: 孔夫子拜师 —— 不耻下问
谜语: 向乞丐讨教 (谜底:不耻下问)
故事: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学识渊博,能虚心向别人学习。他去太庙祭祖,向别人问这问那,别人不解地问孔子,孔子说:“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要问清楚,这就是不耻下问,勤奋好学。”
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。语出《论语・公冶长》。△“不媿下学”、“无恶下问”
问曰:“何以谓之文也?”子曰:“,不耻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
[1]子贡:端木赐(公元前520∼前456),春秋卫国人。善于经商,有口才,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科。
[2]孔文子:孔圉(yǔ),谥文,生卒年不详,春秋卫国大夫。
[3]敏而好学:聪明好学。敏,聪慧。
[4]下问:向年纪、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。
据《论语・公冶长》记载:春秋时,孔子的学生子贡觉得孔圉生前的为人,不适合取“文”这个谥号,因为他并不温文儒雅。于是问孔子说:“孔圉为什么会有『文』这个谥号?”孔子认为“文”可以做另一种解释,因此回答说:“他天资聪颖又好学,即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也不会感到羞耻,这样的行为就可以给他『文』这个谥号了。”后来原文中的“不耻下问”就用来比喻不以向身分较低微、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。
01.《论语・公冶长》:“子贡问曰:『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?』子曰:『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』”(源)
02.汉・荀悦《申鉴・政体》:“天子有四时。朝以听政,昼以访问……不拒直辞,不耻下问。”
03.《三国志・卷二一・魏书・王卫二刘列传・刘廙》:“圣人不以智轻俗,王者不以人废言。故能成功于千载者,必以近察远,智周于独断者,不耻于下问,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。”
04.《抱朴子・内篇・勤求》:“夫读五经,犹宜不耻下问,以进德修业,日有缉熙。”
05.《晋书・卷四二・王浑列传》:“陛下钦明圣哲,光于远近,明诏冲虚,询及刍荛,斯乃周文畴咨之求,仲尼不耻下问也。”
06.《新唐书・卷一六二・独孤及列传》:“孔子曰:『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。』然则多闻阙疑,不耻下问,圣人之心也。”
07.《明史・卷二八八・文苑列传四・焦竑》:“殿下言不易发,得毋讳其误耶?解则有误,问复何误?古人不耻下问,愿以为法。”
08.《老残游记》第七回:“阁下既不耻下问,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?”
语义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。褒义。
类别用在“虚心请教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的成功就在于他能不耻下问,虚心受教。
②当主管的人就怕不懂装懂,无法不耻下问。
③虚怀若谷,不耻下问正是老长官让人怀念的地方。
④你要多不耻下问,去听听部属的意见,借以集思广益。
⑤他虽然学术地位崇高,但虚怀若谷,不耻下问,让人更加尊敬他。
⑥就是因为老教授已是权威,所以他不耻下问的精神,更令人钦佩。
⑦你没看到柳树越高大,枝条越低垂吗?学问越高的人,越应该不耻下问。
⑧你若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,获得人们的尊敬,就要能真正做到不耻下问。
⑨王博士每次下乡,就到处向当地农民请教水土情形,不耻下问的精神令人敬佩。
形音耻,音chǐ。羞耻。不可写作“齿”。
stoop to ask questions from common people
下問(かもん)を耻(は)じない,自分より下の人に教えを請うのを耻(はじ)としない
condescendre à,ne pas avoir honte de,ne pas rougir de consulter un inférieur
не стыдиться спрáшивать у други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