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zhang 查看: 22
结舌:舌头像打了结;不能说话。
张着嘴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。
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3回:“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,面红过耳。”
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、状语、补语;含贬义。
例子:凶手感到这声音象是一个铁棒击打在他的头上,他转头一看,大惊失措,张口结舌。(曲波《林海雪原》二八)
正音:“结”,读作“jié”,不能读作“jiē”。
辨析:“张口结舌”与“哑口无言”有别:“张口结舌”侧重于形容紧张;“哑口无言”侧重于形容不作声。
歇后语: 1. 喉咙里灌铅 —— 张口结舌
2. 舌头上抹胶 —— 张口结舌
谜语: 1. 千 (谜底:张口结舌)
2. 欲言语又止 (谜底:张口结舌)
结舌,舌头打结。“张口结舌”形容恐惧慌张,或理屈说不出话的样子。◎语本《庄子・秋水》。△“邯郸学步”、“哑口无言”、“瞠目结舌”
公孙龙问于魏牟曰:“龙少学先王之道,长而明仁义之行;合同异,离坚白;然不然,可不可;困百家之知,穷众口之辩;吾自以为至达已。今吾闻庄子之言,汒焉异之。不知论之不及与,知之弗若与?今吾无所开吾喙,敢问其方。”公子牟隐机大息,仰天而笑曰:“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?……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,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,是犹使蚊负山,商蚷驰河也,必不胜任矣。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,是非埳井之蛙与?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,无南无北,奭然四解,沦于不测;无东无西,始于玄冥,反于大通。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,索之以辩,是直用管闚天,用锥指地也,不亦小乎!子往矣!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?未得国能,又失其故行矣,直匍匐而归耳。今子不去,将忘子之故,失子之业。”口而不合,舌举而不下,乃而走。
[1]公孙龙:字子秉,战国时赵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有白马非马及坚白异同之辩,平原君礼遇甚厚,所著书称公孙龙子,列于名家。
[2]呿:音qū,张口、开口。
[3]逸:奔跑、逃走。
孔子曰:“吾乃今于是乎见龙!龙,合而成体,散而成章,乘云气而养乎阴阳。予口张而不能,予又何规老耼哉!”
[1]嗋:音xié,合。
“张口结舌”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恐惧慌张,或理屈说不出话的样子。在《庄子》的〈秋水〉篇中有记载一段战国时名家公孙龙和魏国公子魏牟的对谈:公孙龙认为自己最通达事理,博闻善辩,胜过所有口才好、学识高的人。但当他听到庄子的言论却觉得困惑,无法理解,于是问魏牟是否是因为自己的学识不足?魏牟认为公孙龙就像井底之蛙,见识浅薄,眼界狭小。这样以管窥天、以锥指地是无法通晓庄子言论的玄妙之处,要他别再试图理解,免得就像邯郸学步,非但没有学成,反而将自己原有的学问失去了。公孙龙听了魏牟的话后,“口呿而不合,舌举而不下”,意思是说嘴巴张开而合不拢,舌头举起却放不下,也就是张口结舌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典源又见《庄子・天运》。内容叙述孔子与老子讨论“仁义”,孔子听了老子博大的见解后,“口张而不能嗋”(嗋,音xié,合、闭。)意思是说嘴巴张开闭不起来,不知如何回答。后来“张口结舌”这句成语就从庄子“口呿而不合,舌举而不下”、“口张而不能嗋”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恐惧慌张,或理屈说不出话的样子。
01.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八五回:“一连两个本合投各衙门的揭帖,做的好多哩著,不紧不慢,辨得总督张口结舌回不上话来,没奈何叫他办了个军罪。”
02.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三回:“公子被他问的张口结舌,面红过耳,坐在那里只管发怔。”
03.《七侠五义》第三回:“急来外边看时,山门已经倒锁了。又看别处,竟无出路,急忙跑回。包公尚可自主,包兴张口结舌说:『三爷,咱们快想出路才好。』”
04.《三侠五义》第二九回:“且说丫鬟奉命温酒,刚然下楼,忽听『哎哟』一声,转身就跑上楼来,只吓得他张口结舌,惊慌失措。”
语义形容恐惧慌张,或理屈说不出话的样子。
类别用在“无话可说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被突来的质疑问得张口结舌,不知所措。
②当谎言被识破时,他张口结舌,慌忙地离开。
③他在众人的追问下,一时之间,张口结舌,什么话也说不出来。
④老师突然把打瞌睡的学生叫起来提问,让他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来。
⑤这个嫌犯虽然预先编了一套说辞,但一看到警察,却慌乱得张口结舌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
be agape and tonguetied
どぎまぎする
être muet d'étonnement(rester interdit)
mit offenem Mund dastehen(vor Verlegenheit stottern)
потерять дар речи(лишиться языкá)